国脉微如缕,壮怀浩若澜—刘克庄《贺新郎·国脉微如缕》赏析
“国脉微如缕,问长缨、何时入手,缚将戎主?未必人间无好汉,谁与宽些尺度?试看取、当年韩五,岂有谷城公付授,也不干、曾遇骊山母,谈笑起,两河路。 少时棋柝曾联句,叹而今、登楼揽镜,事机频误,闻说北风吹面急,边上冲梯屡舞,君莫道、投鞭虚语,自古一贤能制难,有金汤、便可无张许?快投笔,莫题柱。”
这首词开篇便以“国脉微如缕”五个字,如重锤般敲响了警钟,将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态势生动地展现出来。“国脉”,喻指国家的命脉,一个“微如缕”,形象地描绘出国运的微弱,细若游丝,仿佛稍一用力便会断绝,紧接着作者发出一连串激昂的质问:“问长缨、何时入手,缚将戎主?”借用终军请缨的典故,表达了对收复失地、擒获敌酋的渴望,展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,他急切地想知道,何时才能有人手持长缨,去制服敌国的君主。
“未必人间无好汉,谁与宽些尺度?试看取、当年韩五,岂有谷城公付授,也不干、曾遇骊山母,谈笑起,两河路。”这里作者坚信人间必定有英雄好汉,只是缺少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,他以韩世忠为例,韩世忠出身贫寒,没有像张良那样得到黄石公的传授兵法,也未曾遇到像骊山老母那样的奇遇,却凭借自身的英勇和智谋,在两河路一带奋起抗金,谈笑间建立赫赫战功,作者借此表明,英雄不问出处,只要给予机会,便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。
下阕则由对英雄的呼唤转为对自身经历的感慨。“少时棋柝曾联句,叹而今、登楼揽镜,事机频误。”回忆起年轻时与友人下棋联句的悠闲时光,而如今面对镜子,看到自己已然老去,不禁感叹岁月蹉跎,一次次错失了报国的良机。“闻说北风吹面急,边上冲梯屡舞,君莫道、投鞭虚语。”听闻北方边境战事吃紧,敌军的冲梯频繁舞动,形势危急,作者警告人们,不要以为敌人“投鞭断流”的大话只是虚言,如今敌军来势汹汹,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
“自古一贤能制难,有金汤、便可无张许?”作者深刻地指出,自古以来,一个贤能之人便可以制止灾难的发生,即便有坚固的城池,没有像张巡、许远那样的忠臣良将守卫,也是枉然,最后作者激昂地呼吁:“快投笔,莫题柱。”鼓励人们抛弃书生的柔弱,像班超投笔从戎一样,奔赴战场,为国家的命运而战,不要再像司马相如那样只在柱子上题写空洞的辞赋,而要付诸实际行动。
刘克庄这首《贺新郎·国脉微如缕》,风格豪放沉郁,气势磅礴,整首词情感真挚,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热切期盼,作者通过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洞察,用犀利的言辞批判了朝廷的不作为,同时又以激昂的笔调激励人们奋起抗争,词中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,如终军请缨、韩世忠事迹、班超投笔、司马相如题柱等,不仅丰富了词作的内涵,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,刘克庄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强烈的爱国精神,将个人的壮志豪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使这首词成为了宋词中爱国篇章的经典之作,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,为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而不懈奋斗,它如同一面旗帜,飘扬在历史的天空,展现着那个时代仁人志士的热血与担当,至今读来,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制作音乐,请进入我们的工作室网站,网址:www.91yy.art,音乐人老杨,为您制作好音乐!
登录后可发表评论
点击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