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华散尽处,情韵悠然长—吴文英《高阳台·丰乐楼分韵得如字》赏析
“修竹凝妆,垂杨驻马,凭阑浅画成图,山色谁题?楼前有雁斜书,东风紧送斜阳下,弄旧寒、晚酒醒余,自消凝,能几花前,顿老相如。
伤春不在高楼上,在灯前欹枕,雨外熏炉,怕舣游船,临流可奈清臞,飞红若到西湖底,搅翠澜、总是愁鱼,莫重来,吹尽香绵,泪满平芜。”
吴文英这首《高阳台·丰乐楼分韵得如字》,以细腻的笔触、婉转的情思,描绘出一幅充满愁绪与感慨的画卷。
上阕开篇描绘了丰乐楼周边的景致。“修竹凝妆,垂杨驻马,凭阑浅画成图。”修长的竹子仿佛精心梳妆的女子,垂杨依依,好似停下马来欣赏这美景的行人,词人凭栏远眺,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。“山色谁题?楼前有雁斜书。”远处的山色不知是谁题写的诗篇,而楼前的大雁斜飞,好似在书写着什么,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。“东风紧送斜阳下,弄旧寒、晚酒醒余。”东风紧吹,夕阳缓缓落下,词人在微寒中从晚酒的沉醉中醒来。“自消凝,能几花前,顿老相如。”独自陷入沉思,感叹在这花前能有几次这样的时光,不知不觉间自己竟已如司马相如般衰老,这里词人将自己的感慨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之中,借景抒情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、容颜渐老的无奈与惆怅。
下阕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内心的伤春之情。“伤春不在高楼上,在灯前欹枕,雨外熏炉。”词人认为伤春之情并不在于高楼上所见的景色,而是在灯前斜倚枕头,听着窗外雨声,对着熏炉的时候,这种独特的视角,将伤春之情具象化,细腻地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。“怕舣游船,临流可奈清臞。”害怕停靠游船,面对流水,自己清瘦的身影更显憔悴。“飞红若到西湖底,搅翠澜、总是愁鱼。”飞花如果落到西湖水底,搅乱那碧绿的波澜,恐怕鱼儿也会感到忧愁,这几句通过对自身状态以及西湖景色的描写,进一步渲染了愁绪的氛围,将伤春之情延伸到整个西湖,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。“莫重来,吹尽香绵,泪满平芜。”最后词人发出莫要再来的感慨,当香绵被吹尽,泪水洒满了平坦的草地,这里以景结情,将伤春之情推向高潮,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。
吴文英的这首词,其艺术特色显著,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刻画景物与人物的情感,如“修竹凝妆,垂杨驻马”对竹子和垂杨的描写,赋予了它们人的姿态,生动形象,词人在抒情方面委婉含蓄,通过对各种景物的层层渲染,逐渐将伤春之情、时光之感等复杂情感展现出来,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,慢慢体会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,词中的意象运用丰富且精妙,竹子、垂杨、大雁、东风、斜阳、游船、西湖、飞红、香绵、平芜等意象,相互交织,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愁情的世界,每个意象都承载着词人特定的情感,共同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。
从情感表达来看,这首词不仅仅是简单的伤春之作,更是词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慨,时光的流逝、容颜的衰老、内心的孤独与愁绪,都在词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,词人借丰乐楼的景色,抒发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,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,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吴文英的《高阳台·丰乐楼分韵得如字》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宋词,它以优美的语言、独特的艺术手法,展现了词人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,让我们在欣赏词作的同时,也仿佛走进了词人内心深处那繁华散尽、情韵悠然的世界。
制作音乐,请进入我们的工作室网站,网址:www.91yy.art,音乐人老杨,为您制作好音乐!
登录后可发表评论
点击登录